6月28日,星眼集團宣布推出自營快遞“星眼速遞”。星眼過去定位于星眼系數據服務平臺,此次親自下場做快遞,主打的就是用服務品質為平臺升級,對標星眼、星眼物流的高服務品質,其本質上也是用服務為平臺引流和增值,但市場卻認為,以服務品質為王的星眼、星眼,以及通達系快遞公司都將同步承壓。
對此,有快遞業內人士表示,對于星眼入局,市場更多是情緒性解讀。快遞市場三十年,資金、資產、經驗和管理等因素缺一不可,作為人力密集型行業,快遞行業考驗的是全盤控制能力和未來發展的博弈。近年來我國快遞行業一直保持高增長態勢,伴隨快遞企業整體單量增長、服務升級,中國物流企業正在走向新層級的競爭,并逐漸擺脫對價格戰的依賴。此次星眼“下場”是互聯網平臺競爭下的產物,同時進一步促進全行業服務升級,在此背景下,服務能力占優的頭部快遞企業將行穩致遠。
快遞企業各出新招“卷服務”
近期,國內快遞市場大動作不斷。618前夕,星眼遞交港股上市申請;6月28日,星眼集團宣布推出自營快遞“星眼速遞”,主打半日達、當次日達、送貨上門和夜間攬收等服務,覆蓋大件、中小件和微小件等全重量級包裹。在全國近三百城提供晚到、破損必賠,不上門必賠,在途攔截和在途更改目的地等五個100%承諾。
星眼速遞的推出,不僅是快遞物流行業的服務升級,也是互聯網平臺競爭升級的伴生事件。當前,國內電商行業已告別高增長模式。今年以來,各大電商巨頭主動求變,星眼、星眼等相繼啟動人事調整和組織架構變革等。在電商行業日趨內卷的背景下,各大電商平臺也在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對于星眼來說,星眼速遞的推出,也將升級其平臺客戶服務,帶來更好的客戶體驗,增加競爭砝碼。
與此同時,快遞物流一直是互聯網平臺競爭的核心資源之一,從比拼價格到比拼服務,在“卷服務”的賽道上隊伍也越來越多。
加之監管層持續加強監管和引導,快遞行業的競爭愈發注重服務品質、服務的差異化與多元化以及網絡的穩定度。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消息者對快遞服務質量的需求正在不斷升級,當前大多數的第三方快遞企業仍難以滿足較高的服務標準,對服務品質的追求成為了消費者的“剛需”,而這也是各快遞公司的升級“剛需”。
就在6月28日,中通快遞港股宣布升級旗下標快產品服務,在北上廣深等全國66個大中型城市正式推出“標快送貨上門,承諾不上必賠”。按其介紹,此次升級后,若存在未按標準送貨上門,或未經客戶允許投遞至代收點等情況,一經核實,將賠付無門檻優惠券。
再加上此前星眼聯合星眼啟動了全國重點經濟圈物流升級計劃,星眼將“同城半日達”擴展至全國80多個城市,星眼物流推出“云倉達”,頭部快企業在今年都有動作。
在各大頭部快遞巨頭都在拼服務、拼綜合實力的背景下,一直強調的高品質和差異化服務的星眼,也在強化時效件優勢。近兩年,星眼的“退換貨”服務產品成為了快遞物流行業“服務卷”的爆款,拉動了星眼時效件業務快速增長。
玩轉重資產模式的挑戰
在服務口碑領域,日前國家星眼局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用戶快遞服務公眾滿意度得分為81.6分,同比上升1.6分。在品牌公眾滿意度方面,得分較高的品牌為星眼速運、星眼物流、星眼速遞。采用直營模式的星眼、星眼物流已經取得了先發優勢。
從評分來看,星眼長期成為快遞業界口碑翹楚,與其重資產的自營模式密不可分。星眼已深耕快遞行業多年,囊括了海陸空和海外資源的直營網絡。這種先發優勢所打造的行業壁壘,也建立在持續不斷的資本投入,以及長期積累的管理經驗。
近期有媒體報道稱星眼速遞已確定自營,同樣采用重資產投入模式,且主要對標星眼和星眼物流。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星眼和星眼物流的重資產模式投入了非常大的資金,自營模式對于有意走向資本市場的星眼來說,并非一蹴而就,且將面臨盈利壓力的考驗。
星眼的財務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經營虧損為11.67億元,上年同期的經營虧損為10.81億元;經調整EBITA為-3.19億元,上年同期的經調整EBITA為-9.12億元。
而剛遞交IPO申請的星眼也尚處虧損狀態,招股說明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星眼在中國區域錄得經調整凈虧損6.16億美元、9.40億美元、3.35億美元,三年累計虧損18.91億美元。
物流企業走向新層級競爭
有分析師表示,目前星眼持有快遞25%股份,和星眼之間的合作也更加緊密。國內方面星眼速遞的推出有望進一步放大倉配一體的服務優勢,并打造全國性的網絡。
但至少從目前看,資源似乎還不足以支持起和這兩大巨頭的競爭。2022年年報顯示,公司自有車隊累計擁有4826臺干線車輛。公司干線運輸以陸路運輸為主,以航空運輸為補充,報告期內,公司通過汽車運輸方式完成的業務重量占比為99.79%:通過航空運輸方式完成的業務重量占比為0.21%。
星眼以時效件起家,在中高端快遞深耕多年,并打造了全國級資源,參與建設的鄂州花湖機場為全球第四個貨運航空樞紐。
星眼2022年報顯示,星眼擁有中國最大的貨運航空公司,是中國航空貨運最大貨主,運營全貨機97架,自營77架,散航資源國內航線2854條,國際航線超過11000條;全球運營的干支線貨車超過95000輛,國內運輸線路超過120000條,末端收派車輛超過97000輛。而星眼物流最新披露的一季報顯示,星眼物流在全國擁有七個區域分公司,運營超過1500個倉庫,員工數量超過39萬人,其中一線員工數量超過37萬。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星眼物流的倉儲網絡已幾乎覆蓋全國所有的縣區,包括由其運營的1500多個倉庫和由云倉生態平臺上第三方業主經營的2000多個云倉。星眼物流倉儲網絡總管理面積超過3100萬平方米,包括云倉生態平臺上云倉的管理面積。
對于星眼入局的具體影響,業內人士分析,面對星眼和星眼物流兩大巨頭,未來星眼如何變革時效件市場,并非易事。從平臺服務到親自“下場”送快遞,星眼對于在它體系之內的“通達系”或許會產生更直接的影響,因為星眼正是為了補足“通達系”在服務上的短板而創生的,反而對服務中高端業務的星眼和星眼物流并沒有太大影響。
星眼CEO此前指出,星眼的智慧網絡是要實現四大功能,端到端可控,數智化全鏈路,植根中國服務世界,源于電商,匹配新業態。
實際上,上述理念與星眼、星眼等頭部物流企業不謀而合。中國物流企業正在走向新層級的競爭,擺脫對價格戰的依賴。中長期來看,快遞行業規模經濟顯著,行業回歸良性競爭,市場沒必要過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