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有個人信息的快遞面單遭批量售賣,泄露的個人信息被用于電信網絡詐騙,有消費者被冒充快遞員的騙子騙走十余萬元,引發網友熱議。新快報記者昨日走訪廣州多家快遞網點發現,多數快遞面單均把收寄雙方的個人信息全部展示出來,從業人員告訴記者,電商商家方面是可以選擇面單隱藏個人信息的。
新快報記者走訪了廣州天河區車陂街道中通、圓通、韻達、百世和申通等多家快遞企業的營業網點,發現多數快遞面單均把收寄雙方的個人信息全部展示出來。記者看到,有部分快遞隱藏了收件人手機號碼,工作人員稱是電商商家方面選擇的服務,該服務免費,但只能隱藏號碼,且需要寄件人與快遞員額外溝通,隱藏后快遞員派件時可以通過系統查看收件人信息。但此類快遞并不多,有時商家訂單過多,考慮到處理的時間成本未必會選擇該服務。
記者在購物平臺上聯系了三家運動服飾品牌的官方網店,客服均表示商品快遞面單不能隱藏個人信息,其中一名客服稱該做法會導致無法聯系到消費者。
對于快遞個人信息泄露導致電信網絡詐騙,多位消費者向記者表達了擔憂。吳先生告訴記者:“每次丟快遞包裝前我都會把面單清除干凈,無法清除的會用筆涂抹遮住,此次事件表明存在一些快遞員倒賣消費者信息的可能,我覺得防不勝防!”歐女士則表示:“很早以前收快遞就是用化名,近年來面單上的個人信息變成別人的賺錢工具,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這類案例的查處和懲罰力度。”
快遞面單信息泄露的情況并不鮮見,2020年11月,圓通快遞就被曝泄露40余萬條公民個人信息。面對此類問題,2017年京東、圓通等企業已推出能隱藏個人信息的隱私面單服務,2019年國家郵政局曾提出全行業電子面單使用率要超過90%的目標。一位通達系從業人士告訴記者,隱私面單服務會降低快遞員的配送效率,導致快遞員對此的接受程度不高。
今年8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將于11月1日起施行,綜合運用強制性規范、禁止性規范對個人信息處理活動進行全方位規范,無論哪個環節出現數據泄露和數據濫用,均構成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