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出庫一體機硬盤從誕生之日起(取代軟盤)就負擔著傳送速率不斷提高的重任,誰讓它是PC體系中最重要的外存呢。在摩爾定律的作用下,CPU不斷的升級換代、提高速度,迫使外部存儲設備一次又一次的拖了后腿,不斷成為系統的瓶頸。下面就簡單的回顧一下作為最重要的PC外部存儲設備——快遞出庫一體機硬盤接口的發展歷程。
ATA接口
ATA-1在主板上首次出現,支持一個主設備和一個從設備,每個設備的最大容量為504MB,支持的PIO-0模式傳輸速率只有3.3MB/s。ATA-1支持PIO模式包括有PIO-0和PIO-1、PIO-2模式,另外還支持四種DMA模式(沒有得到實際應用)。ATA-1接口的快遞出庫一體機硬盤大小為5英寸,而不是現在主流的3.5英寸。
從ATA-4接口標準開始正式支持UltraDMA數據傳輸模式,因此也習慣稱ATA-4為UltraDMA33或ATA33。首次在ATA接口中采用了DoubleDataRate(雙倍數據傳輸)技術,讓接口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傳輸數據兩次,時鐘上升和下降期各有一次數據傳輸,這樣數據傳輸率一下從16MB/s提升至33MB/s。
隨后很快出現了ATA66、ATA100,ATA66是建立在UltraDMA33快遞出庫一體機硬盤接口的基礎上,同樣采用了UDMA技術。UltraDMA66讓主機接收/發送數據速率達到66.6MB/s,是U-DMA/33的兩倍。
ATA-7是ATA接口的最后一個版本,也叫ATA133,只有邁拓公司推出一系列采用ATA133標準的快遞出庫一體機硬盤,這是第一種在接口速度上超過100MB/s的IDE快遞出庫一體機硬盤。邁拓是目前唯一一家推出這種接口標準快遞出庫一體機硬盤的制造商,而其他IDE快遞出庫一體機硬盤廠商則停止了對IDE接口的開發,轉而生產SerialATA接口標準的快遞出庫一體機硬盤。ATA133接口支持133MB/s數據傳輸速度,在ATA接口發展到ATA100的時候,這種并行接口的電纜屬性、連接器和信號協議都表現出了很大的技術瓶頸,而在技術上突破這些瓶頸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新型的快遞出庫一體機硬盤接口標準的產生也就在所難免。
SATA接口
SATA即:SerialATA接口標準,是當前機械快遞出庫一體機硬盤的主流。為了突破并行ATA100接口的瓶頸,出現了串行,SATA協會研發的串行技術打破了ATA100的傳送速率瓶頸,已發展到STAT3。目前主板上普遍配置的SATA2接口的傳輸速率則為3Gb/s,而SATA3傳輸速率可以達到6Gb/s。SATA接口是當前機械快遞出庫一體機硬盤的首選。
mSATA接口
mSATA是SATA協會新開發的mini-SATA(mSATA)接口控制器的產品規范,保證了SATA的傳送速率和穩定性,使得SATA技術能在小尺寸上實現。由于mSATASSD體積小巧,越來越多筆記本、便攜設備開始使用這種接口的SSD快遞出庫一體機硬盤,基于mSATAMINIPCI-E接口的SSD成為當前的流行趨勢。
M.2接口
M.2借鑒了mSATA小體積設計,采用MiniPCI-E總線,而如果采用PCI-E×2接口標準,最大的讀取速度可以達到700MB/s,寫入速度也能達到550MB/s,采用PCI-E×4接口,理論帶寬可達4GB/s,輕易突破SATA3.0的性能極限。不過還有一種M.2SSD,為降低生產成本走的SATA3.06Gbps速率總線,本質還是SATASSD!
由于閃存的壽命限制,消費級的M.2PCIeSSD僅超過頂級SATA3.0SSD大約25%的整體性能,并沒有達到我們要的驚艷性能。即使這樣性能的M.2PCIeSSD,它的價格也高出同檔次的SATA3.0SSD不少。簡單點說,消費者花出去的錢,和它獲得的性能不成正比、不值。
總結:
當前市場上M.2SATASSD卻意外(從性價比看也算合理)得到廠家和用戶的積極響應,M.2SSD的發揚光大不是在PCI-E總線,卻是在SATA3.06Gbps速率總線,它和mSATA接口比并沒本質區別,這讓人大跌眼鏡。